走出國門的地質調查“中國標準”
兩份1:100萬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圖集順利移交,這是近日在西安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地學合作與礦業投資論壇的一個亮點。這兩份地圖集分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與巴基斯坦地質調查局、烏茲別克斯坦地質礦產委員會合作編制,聚焦分析了69種化學元素的分布特征與規律。
“這些地球化學圖件是支撐和服務兄弟國家自然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決策的基礎性資料,可廣泛應用于地質科學研究、環境監測、礦產勘查、農業規劃等領域。”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調中心境外地質室主任馬中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巴基斯坦地質調查局局長Tanveer Ahmed Qureshi告訴記者:“‘一帶一路’倡議非常了不起,我們很高興能參與其中。我們可以為人民福祉和兩國共同繁榮而努力。”
共筑“經濟脊梁”
“我國有著全球領先的地球化學和衛星遙感技術,以及先進的地球物理勘查技術,這是我國進行國際合作、開展資源環境調查的技術后盾。”馬中平說。基于此,近年來西安地調中心與中西亞國家同行間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
以巴基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為例,2016年以來,按照“中國的統一技術要求規范”,中方地調專家通過在當地制定采樣方案、對國外技術人員進行培訓、過程指導、數據處理等,分別在兩國完成了35萬平方千米和15萬平方千米的基巖區地球化學填圖。
“這是一次建設性的接觸。”巴基斯坦地質調查局副局長Yasmin Rizvi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她認為,這份地球化學圖集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拓寬畫布,提供了更廣闊的圖景”,可以更好地確定資源在哪里。“下一步我們可能會增大比例尺,提高制圖的精度。”
“事實上,我不得不說地質學是最重要的經濟后盾之一,是‘脊梁’。”Rizvi還說道,“地質學跨越了很多方面,會產生協同作用。如果要采礦,就要發展基礎設施以及整合其他資源,否則就不會有貿易和投資。”
據介紹,從地球化學調查合作到攜手解決關鍵地質問題再到聯合發表科技文章,目前西安地調中心與國外同行的合作領域、合作方式日益多樣化,該中心已與中亞、西亞及東歐11個國家開展交流合作。“我們的目標是互相了解、互相提高、互相借鑒。”馬中平說。
推廣“中國標準”
加強國際地學產能合作,地球科學合作是基礎。企業要走出去,就要了解國外的地質情況、礦業政策、投資信息和環境等。對此,馬中平表示,中國地質調查境外合作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促進合作國的礦業投資,繁榮當地經濟。
以烏茲別克斯坦為例,該國正在加快改革開放力度,每年吸引外資的速度以40%增長。“最近該國還公布了110個礦權區塊的招標信息,我們協助一些中國企業與烏方地質礦產委員會簽了6個區塊的合同,這樣可以加大投資,做進一步勘查。”馬中平說。
在第一次調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拉斯貝拉地區的杜達鉛鋅礦時,這個戈壁灘上崛起的“綠洲”讓西安地調中心巴基斯坦項目組工程師張輝善感到震撼。
杜達鉛鋅礦是巴基斯坦最大的鉛鋅礦,但因礦區存在高硫、高溫、涌水等問題,使它被一些國外公司判定在經濟和技術上不可行。
自2014年7月接管杜達鉛鋅礦項目以來,中國華冶克服諸多困難,在嚴酷工作環境下,使該礦山即將實現年產50萬噸的目標。“他們把荒涼死寂的礦山建設成了鳥鳴魚躍、花果飄香的充滿生機的綠洲,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之一。”張輝善說。
論壇上,華冶杜達礦業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劉凱告訴記者,過去3年,該公司向巴方繳納了超1000萬美元稅費,創造了數千個就業機會。他們在當地建造了容載能力達150萬立方米的水庫,解決了礦山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還免費向9個村莊供給飲用水。
“我們不僅要建設中國工程,還要推廣中國標準、傳播中國優秀文化,這就是軟實力的展示。”劉凱說。劉凱和300位中國員工每年有10個月常駐巴基斯坦工作,讓他們欣慰的是,這個30年來無人敢開采的礦山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業界典范。
對此,Qureshi評價稱:“杜達鉛鋅礦是巴基斯坦礦業界的標桿和典范項目,值得整個巴基斯坦礦業界學習。只有中國人可以建成這樣史詩般的偉大工程。”
鍛造國際人才
“我非常珍惜在中國學習的機會,希望能夠豐富相關知識,共同促進地學發展。”論壇上,津巴布韋一名青年學生對記者說。
除了成果移交和產業投資外,此次論壇還見證了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武漢學院)揭牌,以及上海合作組織地質青年實踐交流營活動開啟。
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共同籌建的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的專業學院,旨在打造國際地學人才搖籃。“我們將在地質、資源、水文、環境等領域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和國際交流。”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許峰說。
許峰介紹,截至今年9月,該校來華留學生規模已達1300余人,來自世界110個國家,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占82%以上。這些國際人才培養渠道在促進教育互聯互通的同時,也積累了廣泛的人脈和信息資源。
“地學是關鍵領域之一,我們有很多年輕人才是從中國高校走出來的,同時巴基斯坦也有很多中國留學生,這無疑有助于雙方的了解和未來長期合作。”Qureshi說,“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合作都很好,未來有進一步發展空間。”
在合作過程中,中方專家也會推薦有潛力的優秀青年工作者或學生到中國留學,或者是與一些高校進行人才聯合培養。“中國地質調查局還會舉辦一些培訓班,邀請合作伙伴參與培訓和訪問交流,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和合作。”馬中平補充說。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