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天緯地繪藍圖 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改革發展40年綜述
測繪地理信息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在40年翻天覆地的改革歷程中,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改革同樣風云激蕩、成果豐碩,為這段不平凡的歷史寫下了生動的注腳。
改革風起云涌 初心永志不忘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測繪部門明確了由系統管理向行業管理轉變的工作思路,服務領域逐步拓寬,測繪市場開始形成。1992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頒布,國家、省、市、縣四級測繪行政管理機構逐步健全,1997年基礎測繪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法制、機構、財力這三大支撐實現重大突破,開啟了測繪發展的黃金時期。
進入新世紀,測繪人奏響改革、創新、發展的時代強音,通過加強測繪統一監管,完善體制機制,推進測繪依法行政,構建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提升測繪保障能力,測繪工作的影響力顯著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擘畫出全面系統的改革奮斗路徑圖。測繪人與時代同行,在勢不可擋的改革洪流中奮楫向前,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大氣磅礴的改革實踐,繪就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經緯畫卷。
2015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回信,充分肯定國測一大隊愛國報國、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對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者和廣大共產黨員提出殷切希望,為測繪地理信息事業指明發展方向、提供行動指南。
在回信精神的激勵下,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牢固樹立和堅持新發展理念,確立了“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的發展戰略,馳而不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臺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20個方面88項改革任務的“路線圖”“時間表”,科學構建新常態下事業發展新格局,測繪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提高。
2018年春天,自然資源部掛牌成立,測繪地信管理職責整合至自然資源部。在經歷了62個春秋的發展后,測繪更加緊密地融入國家自然資源工作大格局,為更好地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測繪人從此肩負起為自然資源管理提供科學支撐和決策依據的新使命,踏上了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
夯實事業根基 提升整體實力
地理信息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是集成整合其他各類信息的公共基底,也是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立業之本。
40年來,從建立1980西安坐標系,到與國際接軌的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從肩挑背扛、歷盡艱辛建設我國第一代測繪基準網,到建成三維、動態、地心、幾何基準與物理基準相統一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測繪人用智慧和汗水積淀了寶貴的地理信息資源,并不斷推進資源建設由地上向地下、陸地向海洋、國內向全球拓展。
目前,我國建成了基于北斗、三維動態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向社會提供厘米級實時導航定位服務;優于1米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覆蓋全部陸地國土,基礎航空攝影達700余萬平方公里;1∶100萬、1∶25萬、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覆蓋全部陸地國土并實現年度動態更新,滿足了社會各界對現勢、精確的地理信息的需求;海島(礁)測繪一期工程完成,摸清了海島(礁)數量、位置和分布,有力支撐國家海洋權益保護和海洋經濟發展;精確測定并向世界公布珠穆朗瑪峰高程,極地測繪、界線測繪、長城測量、名山高程測量成果豐碩;高精度民用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01、02星成功發射,打破高分辨率衛星影像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開啟我國自主航天測繪新時代。
信息化浪潮洶涌澎湃。測繪地理信息部門以大視野、大胸襟、大智慧,深化各領域改革,推動事業轉型升級、不斷突破。
面對社會大眾對地理信息的旺盛需求,建成了中國區域數據資源最權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廣泛服務于政府管理、電子政務、不動產統一登記、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等的迫切需要,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首次系統掌握了我國山水林田湖草等地表自然資源要素和人工設施現狀及其空間分布情況,全面摸清了我國地理國情家底,為把握國勢、制定國策提供科學依據。
面對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細化、網格化的發展趨勢,在全國334個地級市、511個縣級市大力推進數字城市建設,并積極向智慧城市升級。
服務經濟建設 惠及千家萬戶
經濟建設,測繪先行。40年來,測繪地理信息部門肩負起“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的神圣使命,為科學管理決策、重大戰略實施、重大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科學教育、國防建設和百姓生活等提供了及時可靠的保障服務。
在1998年特大洪災、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及近年發生的舟曲泥石流、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天津濱海新區爆炸等災害現場,測繪人總以“最美逆行者”的姿態第一時間出現,以最快速度獲取災區影像和數據,為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北京奧運會、國慶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APEC會議、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首屆進博會等重大工作推進,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神舟”飛天、“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等重大工程建設,測繪人的身影始終活躍在一線,為規劃選址、設施建設、質量監管等提供數據支撐。
從提供單一紙質地圖、基礎數據到提供地理信息綜合服務,從服務農業、石油、土地、水利等傳統行業到服務國家安全、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智能交通等新領域,40年來,測繪地理信息產品模式和服務方式,逐步由“幕后”走向“臺前”,深度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
滴滴打車,網上訂餐,手機導航……今天,地理信息是大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關鍵信息,通過與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產業跨界融合,催生出許多新產品、新服務,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圖景。
2014年初,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施行適度寬松的市場準入政策,強化對地理信息企業的指導和服務,組織開展地理信息安全處理技術研究,成功解決信息保密與大眾應用之間的矛盾,極大激發了產業發展新動能。地理信息從業單位、上市公司逐年遞增,地理信息全產業鏈條日趨成熟。基于地理信息和位置的新型產品和服務井噴式涌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地理信息產業年產值保持年均近20%的增速,目前已達6200億元。基于地理信息的新型應用和服務,正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領域,為國家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發揮著積極作用。
維護國家安全 護航事業發展
“法者,治之端也。”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一個個法治建設的強音回蕩在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征途中。
1992年,測繪法頒布,測繪工作從此納入法治化軌道。2002年,測繪法修訂,確立了測繪統一監管、基礎測繪管理、測繪資質管理等一系列基本制度。2017年4月27日,新修訂的測繪法頒布。新法在強化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管理和地理信息安全監管、促進測繪成果共享與應用、加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規定,為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目前,一個以測繪法為核心,4部行政法規、6部部門規章、35部地方性法規、近百部地方政府規章為主體的測繪地理信息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為依法履職開路、為改革創新除障、為公平公正護航,在法律法規的保障下,各級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切實履行政府職能,著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建立行業信用體系,測繪統一監管不斷加強,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在法治軌道上闊步前行。
測繪地理信息管理敢于亮劍,聯合多個部門持續開展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加強“問題地圖”、成果保密、質量監督、互聯網地理信息、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監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各類測繪執法檢查和重點專項執法行動,依法查處了涉外、涉軍、涉密、涉證、涉網測繪違法案件,有效維護了國家地理信息安全和測繪地理信息市場健康發展。
科技創新驅動 引領轉型升級
測繪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測繪的發展極大地依賴技術方法和儀器裝備的變革。
從最初的大平板、三腳架、小筆尖,到今天兩顆資源三號測繪衛星遨游太空,航空攝影測量飛機、無人機俯瞰大地,各類移動測量系統掃描地面,探地雷達深入地下測繪;從以光學儀器為標志的傳統測繪技術體系,到以航空航天遙感、衛星導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為核心的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再到以數據獲取實時化、數據處理自動化、數據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務網絡化、信息應用社會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科技進步有力推動了測繪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使測繪生產力水平發生質的飛躍。測繪技術與裝備的變遷,成為改革開放40年來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跨越式發展最直觀、最具說服力的見證。
改革開放40年,也是測繪科技不斷創新進步的40年。無論是成功攻克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計算、全數字化自動測圖、地球重力場測量、高分辨率立體測圖衛星測繪等核心與關鍵技術,還是成功研制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大規模集群化遙感數據處理系統、傾斜攝影相機等大批技術裝備,結束我國高精尖測繪軟硬件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廣大測繪科技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決心,潛心科研,矢志創新,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際獎項,我國測繪科技整體水平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一些領域達到國際領先。
站立國際舞臺 唱響中國聲音
2014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在美國紐約召開,中國政府將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蓋數據贈與聯合國。這份厚禮,是測繪地理信息部門主導完成、500余位科技工作者開拓創新的結晶,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測繪地理信息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個縮影。目前已有120個國家和1100多個研究機構應用該數據,有力支撐了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
從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陸續加入4個主要的國際民間測繪組織,到目前與世界上多數國家進行交往、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從相對封閉到更加開放,從依賴“引進來”到全面“走出去”,從一般性交流到深層次合作,40年來,測繪人始終以開放的胸懷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際舞臺發出更強的中國聲音,講述更美的中國故事。
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1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聯合國第3次全球地理信息管理高層論壇、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與聯合國共同實施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地理信息管理能力開發項目計劃;圍繞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啟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援助巴基斯坦建設新一代測繪基準,開展數字湄公河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范項目,推動北斗導航系統在海外開花結果,樹立了測繪地理信息新的全球標桿;一批知名專家在國際測繪組織擔任重要職務,我國首個主導編制的地理信息國際標準發布,體現中國制造水平的測繪地理信息裝備和技術開始進軍國際市場。
40年改革發展歷程,也是一部測繪人負重前行的奮斗史、披荊斬棘的改革史、萬眾一心的創業史、破繭成蝶的發展史。站在新起點,展望新征程,廣大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者將繼續發揚“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科學管理、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實踐中,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續創輝煌,向黨和人民交出優異答卷。(王瑜婷)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